小河中学小记者夏令营活动:到“沙家浜”畅游“红色江南”
发布时间:2010-07-02   点击:   来源:教科室   录入者:何伟


          201071日,小河中学小记者一行60余人驱车前往“红色江南”沙家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而拉开了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序幕。

   7月的沙家浜,空气里到处飘荡着芦苇的芳香。在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沙家浜犹如一幅碧水纵横,垂柳成行,芦苇遍布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六十多年前,新四军“江抗”的36名伤病员养伤来到了阳澄湖畔的沙家浜,当地人民为保护伤病员与敌人斗智斗勇,这便是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原型。小记者们在郭建光和阿庆嫂的塑像前驻足瞻仰,两组新四军伤病员18根柱雕围绕周围,栩栩如生,似在向他们讲述着当年的历史。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几百幅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照片及文物将小记者们带到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岁月,新四军战士在芦苇荡的青纱帐里与沙家浜人民共同抗敌的场面便浮进了脑海。

   沙家浜的出名缘于京剧《沙家浜》和《芦荡火种》。作家崔左夫依据一首传唱已久的抗日歌曲《你是游击兵团》而演绎成沙家浜的故事,并由文牧定名为《芦荡火种》。1964年,沪剧《芦荡火种》进京献演,剧作家汪曾祺等人将其改为同名京剧,给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观看。后该剧改编的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走出纪念馆来到东来茶馆,一场《智斗》,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胡司令、刁德一等舞台形象正有声有色地上演。

小记者一行人乘着摇橹小船在广阔无垠的芦苇荡徜徉,船工摇着长橹,引领大家在宁静幽深、曲折迂回的芦苇荡中河涌穿行。随着岸上一排排青纱帐般的芦苇掠过,拱桥、水车、农艇、游船、茅屋、船坊,芦苇荡的神秘,沙家浜的恬静,一一展现在小记者的眼前。

沙家浜这片革命热土上一直讲述着“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故事,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保卫着新四军“江抗”的36名伤病员,今天沙家浜的革命纪念馆,正薪传着芦荡火种,启迪着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们朝着红色的理想和信念前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