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创新”是大家基本认同的作文理念,“有新意”不仅是考场作文的能得高分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广大师生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极力追求的目标。但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怎样才算写出了新意,许多学生还是不甚了了。由于“新”的标准比较模糊,许多学生只能在文体创新方面大加“折腾”,而结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要么写成了“四不像”;要么是言已尽而意未达。作文创新真的那么难吗?究竟该从何入手呢?其实,作文,无非包括两各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无非是做好这两方面的创新即可。
一、 内容要新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内容大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形式。对于作文来说,也是同样如此——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必须先从内容谁上的创新做起。而最生动、最新鲜的内容,莫过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了。要想作文内容不落窠臼,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关注身边的长幼亲情,感受身边人的喜怒哀乐,思考国家社会的大事等等。
但我们很多中学生平时积累材料、考场使用材料却恰好相反:谈文化必屈原李白,说坚强一定是海伦张海迪,议挫折多是贝多芬霍金,赞公仆定有焦裕禄孔繁森。这些材料不是不可以用,但反复使用,千人一面,如何能写出新意呢?
关于文章内容,白居易有句话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时”,即时事,即现实生活。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社会未来的主体,怎么可以不关注时事,而不顾现实呢?去年,有份试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和你》,有学生马上想到了5、12地震后,举国上下同悲,齐心协力慷慨救助地震灾区的情景,表达了社会主义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有学生从这题目中就想到了奥运会,表达了对奥运精神的赞美,热情歌颂逐渐强大起来的祖国……应该说,这些文章关注了时事,从“小我”发展到了“大我”。这样的文章,内容是值得肯定的。
二、 形式要新
然而,光有新鲜的内容也还不够,文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文质彬彬”(文指文采,质指内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文质兼备,情文并茂。如果“文胜质”,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反之,“质胜文”,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只有“文质彬彬”,情文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才符合文学艺术美的规律。所以,当你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后,也要追求合适漂亮的形式,力求使文章达到完美。
那么,文章的形式包括哪几方面呢?又该怎样对形式进行创新?
这里的形式,不包括那些包装、封面之类的外在形式,只指与文章内容结合紧密的内在形式,包括标题、语言、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等。对文章形式的创新,即可从以上几方面入手。
1、 标题
对于标题的重要作用,人们常常是把它比作文章的眼睛,对此说法,我很赞同。所谓管中可窥豹——通过它,我们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可以先声夺人,为文章闪出第一缕灿烂的光辉,牢牢攫取住读者的眼睛。因此,要想文章能吸引人,首先要为文章打造一个亮丽的标题。近年来,许多考试采用考话题作文,其中有一个要求是“自拟题目”,我觉得就是让学生有个创造性发挥的机会。
怎样为自己的文章打造出一个新颖别致夺人耳目的标题呢?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比如:(1)利用一定的修辞。如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今年一个大片《南京!南京!》,其标题就是利用了反复的修辞,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电影标题这样,作文标题亦可借鉴。(2)巧妙化用诗词、名言警句、著名影视剧名字等。记得那年《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在热播,社会上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一个学生写作文时,巧妙化用了这个电影名,给文章拟了这样一个题目——《满屋尽带红金甲》,写的是过年时家里喜气洋洋的一片红色。我们且不说“红金甲”这种说法规范不规范,我能确定的是,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确眼前一亮了。(3)巧用标点,给人新奇的感觉。比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现在?现在!》,让人在奇怪、思考之余,产生了急切往下看的欲望。……
2、 体例
这里的“体例”不是指文体,而是指一篇作文中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或结构。比如说考场作文,文章内容再好(更别说文章内容不够好、语言不够精美了),但老是那一套体例,也许很难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因为超负荷的工作,难免使人注意力不够集中,引起审美疲劳。如果你的作文想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的话,也许新颖的体例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比如:(1)运用日记体的形式。这种形式能使所写内容有一定的逻辑性、连贯性。(2)运用题记的形式。题记能起到引起下文,或是概括全文,或是引发人们对所写内容的思考。题记可以引用现成的名句、俗语等,也可以自己创造。(3)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之间用小标题构建。这样能使全文结构清楚,条理清晰。(4)对话式。即通篇采用人物对话,这样写能给人真实的感觉。(5)镜头式。即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作文所要涉及的几个画面尽收镜头之中。(6)剧本式。另外,近些年还出现了实验报告式、简历式等体例。只要能准确地表达作文的主题,只要自己肯去思考、创造、发挥,就有可能会战胜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创造性的发挥,不适合到了考场再“临危受命”,进行“临时创新”,我们希望考生不要做没有把握的试验,而是要在平时练熟悉了,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方可。
3、 语言
语言可以说是和作文内容结合得最紧密的“形式”方面的东西,也是除了内容外,对于作文的最终命运起着比较大的作用的。这也是古人为什么会“吟安一个字,捻断三根须”的原因,甚至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因。我们学生写作文时,特别是考场作文,当然难以达到古人的这种境界,但最根本的用词恰当,语句通顺还是应该做到的。如果要想更好一点,可以恰当使用各种修辞,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一些诗词名句,这些方面在我们课本上或课外读物上比比皆是。当然,最高的境界也是写出新意。如何在语言上出新呢?一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文中适当运用当今社会上或网络中流行的一些新词句(但要通俗易懂,熟悉度要高)。二是可以自己仿照某些语句,进行适当改造(类似于修辞中的仿词)。……
总之,文贵有新意,如何创新,只要自己多动脑,多思考,一切尽在自己掌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