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技术工人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1-10-3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农民去地里锄地,上午干不完下午可以接着干,如果愿意赶时间,可以忍着饥渴多干一会,如果这个人有事换成其他人继续干也行,只要肯卖力气,把地锄完,就能实现除草、松土、保墒的效果。木工打制一件家具,只要严格按照当初的设计去进行,无论谁来干结果都是相同的,即便是半路上换人也无妨。盖房子也是这样,只要遵循图纸进行,不偷工减料,中间无论换多少人都不影响工程的施工。农民、工人他们干的活都是技术活,而且这种操作只是对技术有要求,只要能够达到技术水平,有谁来操作都行,而且这种操作具有可重复性。用同一种方案,可以打造若干相同的产品。

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不是一种纯粹的体力劳动,不是仅仅靠肯卖力就能做好的。教育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情感的艺术性劳动。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件事,由不同的老师做出,其效果就会大相径庭。教育是一种蕴涵着教育者思想和情感的创造性劳动,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位教师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这就好像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简单。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信任教师,师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平等的人际关系,教育才能顺利进行。而这种情感关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学识水平、交往艺术和人格魅力,也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情感基础、判断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

如果一位教师有了意外情况,中途临时换另外一位教师上课,两者之间往往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即使新教师完全按照原来教师设计的教学流程进行操作,也不会取得完全相同的教学效果。同样,一个教师在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上课也不会完全一样,尽管使用了相同的导学案。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随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改变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这就是我们强调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千百万教师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只要把全国优秀教师的上课过程录制下来,在全国同级同类学校轮流播放就行了,或者干脆利用现代先进的通信设备,全国的小学生共有同一名教师行了。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假设不能成立。所以,一名有经验的教师说:“我从来没有上过两节完全相同的课。”

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创新,是综合考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学生的基础和情感以及包括情景、设施等诸多因素在内的脑力劳动。无论我们的预设多么详尽,还是无法穷尽不可预料的课堂生成,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化多端,具有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