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下的小组学习方式初探
新北区教研室万荣庆
当前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仍比较单一,师生间的单向活动多,生生间的双向活动少;学生接受式学习多,同伴互助学习少,学习方式仍较传统,学习效率不高。
要改变目前这种较低效的课堂学习状态,有两个环节必须改革。一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结构;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小组学习的精心准备
1、合理组建小组学习团队。在组建小组学习团队时须关注下列三方面的准备:
说明:实验学校以四人显性小组座位形式(如图所示),
其它学校以四人隐性小组座位形式,即原座位形式不变,但每四人内成员需按异质重排。
②明确小组组长与职责。在每一小组合作学习团队中确定一位学习成绩较好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小组长,其职责是组织本小组展开相关学习活动,帮助本组其他同学积极学习,并提供相应帮助整理小组学习的结果分析。
③明确同伴:在每一小组中确定每两人为同伴(图1、2中A1与A2,B1与B2,C1与C2为同伴),同伴的搭配应以强弱、中弱或中中搭配、不应以弱弱、强强搭配,以便于展开同伴交流或同伴同帮同纠。
2、明晰小组学习的多样方式:一般教师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理解为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的,这是一个误解。这里的小组学习方式至少有四种:一是小组内各成员独立倾听教师讲课;二是小组内成员独立思考(操作);三是小组内同伴交流互帮互纠;四是小组成员间集体合作探究。
就当前的课堂现状,选择同伴互帮互纠是采用的较好较多的方式,而真正以小组内所有成员进行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堂课中一般不超过3次。
研究表明,独立学习也许最适合练习和训练性任务,两个学生组成一对(同伴)最适合认知性问题解决类型的任务,而小组学习(4-6名学生)最适合应用性和扩展性学习任务,全班学习最适合传递和控制信息。
3、清晰“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
这种设计结构中的任务性问题设计、合适的学习方式设计、恰当的学习结果反馈方式设计,为小组学习得以有效展开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课前设计预设。
二、课堂小组学习的有效展开
1、任务性问题是小组学习有效展开的保障
①明晰导向性任务问题:小组学习展开时要让每一学习小组的成员明晰学习任务及活动要求,这些学习任务及要求应在“板块三串式”设计结构中的问题串设计和学生活动串中明确指向。
问题1:请你尝试写出2x+y=8的五个解,并同伴交流各自的寻求方法。
问题2:请你写出3x+2y=8的三个解,并列入下表中,独立完成后同伴相互查一查。
问题3:请你类似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将2x+y=8的一个字母看作已知,另一个看作未知,求出其解,并写出2x+y=8的三组解。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该任务要求,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各自思考,并归纳一般办法,然后小组内交流。
问题4:请你比较问题1与问题3中使用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更优,同伴谈谈理由。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将3x+2y=8用y的代数式表示x,或用x的代数式表示y同伴互帮。
问题5:在此基础上请你尝试求2x+y=8的整数解,先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再小组内组织分析。
②适时提供引导性分析。当呈现的学习任务比较长或学生难以理清时,我们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来读题分析。
③任务性问题呈现方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采用纸质学案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这种纸质学案呈现方式用纸量太大,一方面一般学校经济上承担不了,另一方面也浪费不低碳
实际教学中可采用PPT形式呈现任务性问题,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一般学校与教师都能使用,当然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要天天制作PPT技术上会有一定困难;
另外可以使用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来呈现学习任务,这是对一般学校所有教师都能使用的方式。当然在具体教学时,
有的教师直接口头陈述展示任务性问题亦可,不过当任务性问题较长时,用口头陈述方式并效果不佳。
2、教师及时参与小组学习的过程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及时了解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了解并帮助学习困难的小组,提醒组内同伴及时互帮互纠,观察发现小组学习中出现的新的方法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①巡视了解小组学习状况:当任务性问题抛出后,我们要及时巡视小组学习的投入情况,活动过程中的纪律情况。包括交流讨论的声音分贝大小等等,维持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
②巡视中及时帮助小组学习中的困难。因为每一小组中学生学习的差异不同,每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有时会有不同的困难。
③巡视中适度提醒不同的思路。有的小组在学习中会出现不同的分析办法与思路,要及时鼓励并归纳。也有的小组学习中采用同一种方式,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提醒能否还有其他的思路,拓宽学生思考的视野。
3、有效开展小组学习后的结果展示交流。“
那么课堂上如何突出小组学习结果的反馈交流,形成从传统的师生单体间的反馈走向以“师一组”的多样的反馈方式,除传统中采用的师生单体间的反馈方式外,其中下列两种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反馈交流方式尤为重要:
①整体呈现小组学习结果:教师在巡视后根据每一组的学习情况,展示各组的学习状况。这时,可由某一小组内某一成员表达,由他呈现小组成员的思考讨论过程,并由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帮助归纳,提供补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追问并归纳。
②呈现组与组之间的典型问题:各组之间的学习仍会有差别,教师要根据巡视过程中的观察发现,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小组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这种分析、比较可由另一组学生对其分析、比较进行评析,亦可由教师引导进行反馈评析。形成组组间、师组间的互动。
三、课后小组学习的后续环节
1、课后学习的小组合作。
这种小组学习间的合作方式可延续至课后学生的学习,如对于课后的综合实践性学习,课后作业的互相指导与督促完成,每学完一章节后内容结构梳理,综合复习前整体梳理补缺补漏,都可采用这种小组间合作学习方式。有的教师担心课后的小组间合作学习会造成学生“抄作业”,其实学生“抄作业”的根源并不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所造成。我们只要分析清学生“抄作业”的动因,这种现象完全可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形式而消除。
2、开展小组学习的阶段性效果评价。平时统计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是检测后对单个学生进行分析或集体讲评很有必要。但能否充分利用这种小组间的合作团队作用呢?这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当一次阶段性检测后,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作用进行小组内部分析或组与组间的分析,其效果要比我们传统的试卷分析要好,因此我们平时的试卷评讲课完全可以以小组间的合作形式进行(另撰文描述)。同时,教师还可对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整体评价分析,哪一组学习有较大进步,形成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适度竞争,促进除知识性学习外的一种更能反映学习价值观的“社会关系”价值的建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