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例说小组学习
例说小组学习
发布时间:2012-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例说小组学习

教研室赵国琴

小组学习的优势:一是参与率高(既使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有学生看着同伴完成,那也是参与),二是同伴的提醒很重要。组长提醒组员完成任务,组员提醒全组老师的要求。(老师课上,小组学习的第一个任务是找出描写外祖每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表现了外祖母的什么性格,某小组组长率先交流自己的成果,直接提醒身边的男生,那男生在组长找寻句子时只在看着他找,又一女生提醒除了找直接描写的句子外还要找其他的)。可以这样说提醒让小组学习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了。三是评价参与了学习过程。

小组学习中教师的作为

分组:四人一组,注意男女,能力强弱的搭配,注意独立学习时学生的舒适度,注意小组每个成员的朝向,最后能能聚能散。

小组学习过程:任务控制,目标管理。

一是明确学习任务(如理解句子含义,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辨音识字,解释句子等)

二是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

三是反馈学习,达成目标,评价归纳。

《童年的朋友》举例:

学习任务——整体感知课文,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

分解的学习目标——1找出文中描写外祖母的句子。2、小组交流所找句子。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说说这些句子是如何写出祖母的慈爱的。4、试把这些句子的描写方法进行归类,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会把描写分成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象描写。学生对直接体现外祖母爱心的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手法。在反馈时要加能区别,并教会如何分析这些句子含义的一般方法。这些带有描写或抒情的句子,常常揭示直接描写的作用,表达自己对所描写对象的深厚感情,与主旨,与人物的精神直接关联。于写作,这些句子是点睛之笔,怎么点睛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生点;于阅读,读出点睛句子的深刻含义,是初中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更是考查的重点。为些,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与写作”点,是教学的重点。老师应在学生能找出这类句子的基础上,要帮助他们掌握分析这类句子特点和一般规律。

如:侧面描写的句子“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在黑暗中,但她的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含义:这句子用了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外祖母对我影响深远,写出了我对外祖母的感激之情。

小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想办法看出这个含义。第一步,理解黑暗,光明的地方,一根不断的线等的具体含义。第二步,找出文中具体的事实来代替,第三布,分析比喻的喻体五光十色的线的感情色彩。

小组评价——制定奖惩规定。小组所得分是每个成员的平均分,如果小组成员没有参加组内交流,没有发表意见,酌情扣分。平均分减去所扣分为,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在某小组回答的基础因补充有创意的加倍得分,如果是小组所有成员的创意,这个得分也是小组的平均分。如果是个体的,只加组某小组成员个性,如此能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又能够即合作,又竟争。定期分析小组成员的所得分,对小组得分低的要找出原因,并附以措施。考评得分为学生的平时分数,直接计入学期成绩,学年成绩。

再以文言文学习为例。

小组学习可以完成的事:正音,纠错,完善答案,发现问题,创新拓展

如自读,同伴互听,小组交流,可以察漏,补遗,纠错。

又如互问,讨论,可以发现疑问,也可能解决疑问,更可以发现有创意的解法。

建议“正音释句”可以测验,可以大组评价。

建议“译文解词”在情境中揣测,替代,考证。如赵普生字词,古今异议,特殊句等

小组学习中的任务管理举例。小组学习的过程性管理主要通过学习任务来管理。这对老师的教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首先学什么要明确,其次怎么学要具体。学什么就是领收学习任务,如果用出游打比方,就是出游的目的地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清楚。怎么学,就是按独立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的方式,分解并按要求完成领收到学习任务,从而达标。就是在知道出游的目的地的情况下,熟知每天行程,交通工具,景点特点。

下面以《童年的朋友》为例来说明什么是任务式管理。

第一,确定任务。依据学情和单元教学要求,给确定如下二个学习任务

1、通过人物描写的相关句子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

2、学会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第二,分解任务。即把每个任务分解成可以操作的具体步骤,并预设好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学到什么程度。这里学习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要用行为动词来控制。

先看对任务1的分解

目标预设:学会人物描写的常用方法及表达效果。能说出选择某种方法的原因。

1、独立学习。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慈爱的相关的句子。

2、同伴互助。完善,补充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是怎样从这些句子里读出外祖母的慈爱的?(联系有关写人的方法)

3、小组合作。

任务1:统计找到的句子,按人物描写的方法对这些句子进行分类。

任务2:“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与平常的外祖母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慈爱),但为什么在高尔基的笔下却如此特别?(这里有二个目任要完成,一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效果,二是字里行间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难点:作者为什么会把外祖母肖像和表情写得如此生动?为什么事隔多年还能记得外祖母的音容笑貌。)

任务3:提炼要点,提交问题。

4、大组交流:

目标完成1:归纳不结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解决还未被学生认可的方法,如侧面描写。

目标完成2:解读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切记: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的选择均与人(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对人物的理解认识有关。如外祖母在船上梳头的场景非常特别,打碎花瓶对家境并不富裕的高尔基来说更是严重事故,对此,幼年高尔基的印象深刻。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生思考感悟句子,并不仅仅要教会它客观上用了什么工具(写法),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工具”里的主客情愫)

预设的难点:我认为高尔基的外祖母与一般的外祖母没什么两样,除了她的长像高大,眼睛,鼻子,嘴与众不同,然而这样的外祖母在俄国肯定边长相都会泯然与众人,为什么在高尔基的眼中她是朋友,还与众不同呢?这就是高尔基对外祖母的感情。于是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才是重点,读出长相之外的东西才是重点。至于本选文为什么浓墨重彩用一大段的文字写了外祖母的头发及其面部表情。那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场景太令人印象深刻。出行,在孩子的心目中特别令人记忆犹新,再加之我刚醒来就看到外祖母如此的头发散乱的样子,那真是深刻中的深刻了。而且从写作的技巧来看,用不好的外貌来衬祖母的慈爱,就更有以丑衬美的特别效果。如果非用肖像描写生动,传神来分析写作技巧,显得过于矫情。试想想,如果一个电影名星走红地毯走光了,有个记者把它生动地写下来,你能说这走光与人物精神风貌有关么?

再看对任务2的分解

目标预设:通过反馈测评任务1的达标情况,对怎样理解议论性抒情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形成规律

1、独立学习:读老师提供的例句,并思考例句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的,对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2、同伴互助。相互倾听,完善思考,初步形成理解句子的基本思路。(如写了人物的眼情,可直接看出人物的内心等,)

3、小组合作。提炼完善,并质疑,达成共识。如人物描写的分类,本文的为什么特别突出消象描写等。

4、大组交流。小师在听取各组观点的基础,归纳小结。如记叙中的抒情性议论有什么特点?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如何理解?一般性的思维规律是什么?

如“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身在黑暗中,但她的出现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有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特点:用比喻形象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很浓。

如“理解记叙中的抒情性议论的句子”的思维过程可归结为:

1、把形象的词语抽象、具体化(反之亦然)。如黑暗中,光明的地方,五光十色的花边等形象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黑暗,在文中指遇到困难不指怎么做,自己很害怕,光明的地方,指感受了了祖母对自己的帮助与爱,这帮助与爱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或者说黑暗指孤独,光明是指有了可靠的朋友。

2、“结合个体的人事”替代还原。外祖母没来之前,我很孤独,遇到因难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做,外祖母来了之后,我有了朋友的帮助,我感到了温暖,也打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感觉就如同光明代替了黑暗。

3、按思维的先后顺序提炼(抽象)成可以操作的一般规律。如:本句用了什么方法(比喻等),写了“对象”的作用(外祖母对我的帮助我影响),表达了我的感情(对外祖母的感激与敬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