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回想这一周所做的工作,似乎有很多,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听的两节课,分别是6月5日(周二)北郊小学的一节课以及6月6日(周三)实验初中的一节课。这两节课,是我以前所没有见过的课堂组织形态,现在想来,历历在目。
为了更好地叙述他们的课堂转型,我现简要地将他们的课堂环境做一表述。北郊小学,一个专用教室,25位学生人手一本iPAD,分成四组围坐在课桌的周围,每一大组有一个对应的iTV,用来呈现学生的作业、问题或过程,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除法(五年级)。实验初中,八年级的数学讲评课,日常教室,48位学生,分成八组围坐在课桌的周围,一个类似于台历的红色和绿色标志牌在每个学生桌子上,在小组的中央,有一张“黑板贴”,学生在上面书写,可以张贴在黑板上。这样的一种组织形态,颠覆了我对课堂教学原有的概念。显然,这两所学校课堂组织形态的变化,必然有着一个坚强的后盾。这个后盾,就是学校的校长。
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所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是起着关键性的、决定性的作用。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主要是价值观的领导,价值观的领导,体现在思想和文化的领导,而课堂是思想和文化领导的主阵地。所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课堂的领导。一个校长,不能在课堂上对教师进行领导,就不是真正的领导。
我不想过多地叙述他们校长在教学方面的改革,但是可以从办学的一些细节,读出他们对教学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北郊小学,这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占50%以上,他们的掌门人是徐青校长。第一次结识徐青校长,还是在上次关于e学习项目学校建设讨论会,他的介绍的一本电子书以及电子书的制作引起了我的关注。事后,我的同事介绍,他非常热衷于信息化建设,以致进入一种“痴迷”状态。所谓的“痴迷”状态,就是知道向区教育局申请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费用无指望的前提下,多次自掏腰包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累计10多万元。要知道,他的家庭并不是很丰裕,还有一个生重病的妻子。尽管市局和区局全部解决了这笔经费,但仍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折服。
实验初中,是市区一所老牌初中,办学质量上乘,深受社会广泛赞誉。结识王校长很多年,深知他是一个沉稳内敛不太张扬的人。一次,我听领导说,王校长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非常地激动。上次,我来到他们学校比较早,果然如此,与我原先的印象大为不同。特别的是,他提到今年学校的教学改革若干个时间节点以及发生的种种变化,那样一种激动,那样一种神情,真是久违了感觉,真有点像刚进入热恋的小伙子那样。当他拿出他的听课笔记本时,给我说,这是听课时的感受与体会,两个页面,密密麻麻。我就很纳闷,一个快要退居二线的校长,一个做了二十多年的老校长,还这么“亢奋”,图啥?唯一可以接受的理由是出于对学生和事业的爱,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困惑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现实的课堂中怎样地体现?如何组织?又怎样操作?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实践层面上?这里,就有必要回到“教学”原有的定义或概念。我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维持并深化的一种互动过程。换句话说,教是为学服务的。那么,教是怎样为学服务呢?这里就涉及到学生、教师与知识的关系重构问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教师的行为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行为的发生、运作和推进。
所以,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令人咋舌的听课经历已经成为佐藤学为全球教育界所知的独特标签:30多年来,他走访了世界上27个国家的500多所学校,听了一万多节课,储存下来一万多个课堂录像片和几万张照片。在日本,他足迹遍及所有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佐藤学说,“我走进一个新课堂,只用10秒钟就可以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会上课。差的老师讲得多,而好的老师讲得少,更多的是倾听,而且是善于把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联系起来。”
从徐青校长和陆飞主任的课堂中,我隐隐约约看到“好教师”的样子,正如美国一位功勋教师德·鲍拉,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学生如何学。其实,“学生如何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如何教”的水平。我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这是非常可喜地变化。
一是,学生能够勇于大声地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表达有时不是很流利,不是很正确,但毕竟这是学生的观念。凡是学生的观念,我们都应该呵护,哪怕是错误的观点。“勇于”、“大声”,这说明什么?不用担惊受怕。为什么不用担惊受怕?原因很简单,课堂是一个安全的地方,这里的“安全”,更加突出的是心理上安全。
二是,学生能够初步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探究式学习主要地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探究,教师只是给出一个“任务单”,剩余的任务就是组织,包括巡视、观察和指导等,任务的解决,取决于学生自主地一种生长,这是教学民主的根本体现。学生自我探究获得的一种“会”和教师教会学生的“会”,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会”。这里还应该包括情感因素在其中。
三是,学生可以进行差别化的学习,尤其是是对于“两头”的学生更为重要。在义务教育均衡的背景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是比较大的,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一种挑战。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往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边缘化的倾向逐渐加剧。这些学生更容易获得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帮助。
四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在物理环境上得到更好地支持。在现行的教学形态中,主要是以“官教兵”为主。小组的合作学习,为“兵教兵”提供了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理的诉求渠道,进一步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需求。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分组,以及如何明确各司职责,以及更好考核他们。
当然,在这样新的教学组织形态下,作为学校领导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调动每一位参与实践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还应该考虑的是,这样的一种组织形态下,它跟以往教学形态的区别在哪里,这样的区别需要教师做怎样的改进和尝试,这就需要组织一个团队进行更好的攻关,而不是一个或两个教师在做努力。同时,作为学校来讲,还应该从制度层面上,尽可能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地实施。
在实践中的教师,或许更应该考虑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课前,怎样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思维障碍以及思维亮点,给予尽可能的考虑,这样会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更好地考虑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任务的驱动、小组学习的要求、合作学习的表达。二是课中,更好地进行教学组织,既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生长,但又不要将有价值的思维淹没在欣喜的海洋之中。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怎样给予更多的照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思维的发展。三是课后,教师本人如何进行更好地反思?能否在听一听学生们的想法?出现的问题,后续怎样处理?等等。
我曾读过一本传记,我还记得作者最后的几句话:“别人还在沉睡,他已经醒来;别人醒来,他已经起身;别人起身,他已经行动,那是早春的行动!”是啊,对于课堂转型,让我们先投入战斗,再决定胜负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