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恽代英
在繁华的大上海,愚园路是一条比较安静的马路,在这条路上的上海航天局的一处宿舍楼中,居住着73岁的恽希仲老人一家。
恽希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重要领导人恽代英唯一的儿子。知道记者专程从南京来访,几年前中风后正在恢复的老人尽管手脚有点迟缓、说话也有点颤抖,但人却显得极有精神,说起到今年牺牲已整整七十年的父亲,老人的话语平静中透着深情……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在雨花台,在江东门原国民党陆军监狱恽代英烈士的就义处,在上海的龙华烈士陵园,伴随着这首荡气回肠的《狱中诗》,这位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的“楚囚”在儿子心目中留下了异常伟大而光辉的形象,虽然恽希仲的记忆里并没有父亲真实的影子。恽代英1931年英勇就义时,恽希仲只有两岁多。
恽希仲甚至连自己的生日也弄不清,只是母亲后来记得他大概是比叔叔家的孩子早生两个月,模糊地给他定了“
恽代英牺牲后,恽希仲基本上跟着叔叔恽子强生活,在上海念完了小学和初中。恽子强是恽代英的四弟,上海中法大学著名的制药化学教授。1942年新四军想办个药厂,恽希仲就跟着叔叔一家去了苏北。第二年,十四五岁的少年希仲又和叔叔一起投奔延安。恽希仲清晰地记得那次“长征”他们路上整整走了8个月。
在延安,恽子强被任命为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希仲就在学院里补习文化并学习中共党史,并和稍早时也到达延安的母亲相聚了。
恽希仲告诉记者,他是到了延安才逐渐知道一些父亲的具体情况。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叔叔极少对他讲父亲的事,甚至连父亲叫什么名字都不讲。恽希仲是通过翻阅反动报纸《社会新闻》从侧面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父亲被害的情况。
“他肯定是个好人”,有一次在学校里写命题作文《我的父亲》,恽希仲毫不犹豫地这样描绘心中的父亲形象。
在延安读书时,恽希仲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他清楚地记得周恩来和邓颖超把他接到家里,邓颖超亲切地喊着他的小名“小代”,周恩来告诉他:“我对你爸爸的事情知道得比你妈妈还要多哦!”学了不少党史的希仲后来知道父亲和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教时就建立了战斗友谊,并和周恩来等共同领导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是恽代英把病重的周恩来转移到了安全地区。
建国后,恽希仲被国家送往苏联航空学院学习,后来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组建上海航天局,一直工作到1990年退休。
说起父亲,恽希仲也经常觉得惭愧,“好多年来一直在忙技术工作,有关父亲的很多史料,我的研究太少太少,有点愧为烈士的后人。”
恽希仲如今行动不便,来南京一趟不太容易,不过,每年清明节,他一定会出现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父亲的纪念碑前。
![]() ![]() |